uu读书网 - 言情小说 - 引凰为后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693

分卷阅读693

    “听说是南疆王驾崩了,他的兄弟和几个儿子正在争夺王位,总之就是一团乱。

我是从皇祖父那边得到消息的,听他说军报以及父王的奏折大约明日才能到,所以具体的消息还得再等一等。”

凤凰儿搅了搅手指,看来消息是圣上派到太子殿下身边的人用飞鸽传书传来的。

具体消息肯定有,但圣上要等正式的军报以及太子的奏折到了之后才会公布。

司徒三爷道:“山雨欲来风满楼,我估摸着这一次的事情会闹得很大。”

赵重熙和凤凰儿也有同感。

南疆与宋燕都接壤,此次动乱既然波及大宋,定然不会漏了燕国。

而且燕国存续了近二百年,与南疆的渊源定然比大宋深得多。

凤凰儿想了想又道:“阿福,如今负责辰州、沅州、邵州一带防务的,好像是勇义侯?”

赵重熙点点头:“是,从前是镇远将军负责,但他已经年逾古稀,去年皇祖父便派周夙去替换老将军。”

提到周夙那个渣男,凤凰儿多少有些不舒服。

但她听赵重熙说过很多次,先勇义侯麾下的十几万军队,最擅长的便是水战。

而周夙家学渊源,也是自幼便开始修习水战。

在问澜山庄学习的那十年,欧阳先生还专门带周夙去拜访过镇远将军,向他老人家讨教水战的经验。

既然有这一层关系,想来周夙收服镇远将军麾下的将士应该不是难事。

赵重熙见她面色似有不虞,温声道:“周夙虽然不是个好丈夫,却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良将。”

“我不过随便问问,是你想太多了!”凤凰儿笑道:“外祖父麾下多以骑兵为主,在北方广袤的土地上作战所向披靡,但面对擅长山地作战和水战的南军,未必能占到便宜。

圣上极擅用人,既然他都觉得周夙有能力替代镇远将军,那他就一定没有问题。”

☆、第七十九章南疆乱(中)

赵重熙所言非虚,周夙的确是一名不可多得的良将。

从镇远将军手中接过兵权尚不满一年,他便已经坐稳了主帅的位置。

然而,一手将周夙提拔到那个位置的昌隆帝却并没有十分满意,心中甚至还有不小的顾虑。

如今的大宋国力日渐强盛,军力也比前些年增强了不少。

但宋军本以步战起家,后来又耗时十几年,几乎倾尽全力才打造了一支骁勇善战的铁骑。

正是因为有了这支铁骑,大宋才能在短短数年之间压了燕国一头。

昌隆帝野心非常大,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耐性也远不如从前。

因此,按部就班步步为营这些最稳妥的做法,在如今的他看来却太过消极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就是一个纯粹的赌徒。

年少时敢用整个家族的命运去赌一个未知的前程,如今的他同样敢用中原的半壁江山去赌整个天下。

但很多事情是急不来的。

譬如说建立一支与骑兵同样强大的水军。

骑兵不仅需要数量庞大的马匹,还需要与之相配套的甲胄、兵器,以及训练有素的士兵。

单是每年消耗的银钱和粮草便是步军的许多倍。

而水军比起骑兵,所耗费的粮饷只多不少。

两相权衡之下,大宋主要的敌人是燕国和契丹,因此骑兵的作用暂时大于水军,昌隆帝只能忍痛暂时搁置了水军的建设。

尤其是擅长水战的勇义侯殉国之后,大宋的水军几乎成了一盘散沙。

虽然尚有镇远将军这样的老将统兵,但他年事太高,早已经不堪重负。

而周夙有能力人又年轻,似乎又让昌隆帝看到了建立强大水军的希望。

最大顾虑便是时间。

本来他打算拿出耐心给周夙五到十年的时间,相信他一定能够训练出一支强大的水军。

可如今看来却有些来不及了。

昌隆帝又看了一遍手中的军报,重重叹了一口气。

南疆大乱波及燕宋两国,看似情势危急,其实更是机遇。

弄得好了说不定能扩大版图,再不济也能让南疆对大宋俯首称臣。

可如今他手头能打水战的军队只有周夙手中那几万人,擅长山地作战更是少之又少。

这么好的机会他一旦抓不住,那姓卓的女人却绝不会手软。

一旦……

立在他身侧的的吴公公知道昌隆帝在愁什么,可他只会伺候人,哪里有那个本事替主子分忧。

不得已他只能轻声唤道:“圣上,您前儿还对长孙殿下说,等军报来了之后便召他来一起商议的,不如老奴这就让人跑一趟东宫?”

昌隆帝并没有抬头,只是轻轻嗯了一声。

吴公公赶紧走出御书房,唤来一名小太监仔细交待了一番。

大约半个时辰后,赵重熙随着那小太监走进了御书房。

行过礼后,他按往常的习惯走到了昌隆帝身侧。

“重熙,瞧瞧这个。”昌隆帝把军报直接递给长孙。

赵重熙接过军报仔细看了一遍。

内容和那一晚他们分析的大同小异。

只是没有想到,南疆的二王子此时居然就在桂州,而且成为了他父王的座上宾。

“皇祖父。”赵重熙合上军报,坦然道:“南疆的风俗与我大宋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这位二王子虽然是南疆王后所出,但在王位的争夺上,他明显不及大王子有优势。

还有他们那位王叔,据说实力也不容小觑。

二王子同我父王结交的目的很明显,就是想要借大宋之手助他登上王位。

可……”

有些话他真是不好说。

父王虽然挂了一个储君的名头,却无法调动大宋的一兵一卒。

且不说皇祖父究竟在不在乎那南疆二王子的示好,就算最终愿意同他合作,也绝不会通过父王之手。

他话锋一转又道:“父王的奏折上怎么说?”

昌隆帝道:“他倒还坦诚,把那二王子住进太子府的事情详细写了。”

说归说,却并没有如之前的军报那样把奏折拿给长孙看。

赵重熙暗暗挑眉,父王的信里肯定还有古怪,只是皇祖父却不肯把那奏折给自己看了。

那古怪究竟是什么?

正想着,只听昌隆帝又道:“重熙,这几年你一直都留在朕身边,学的都是为君之道。虽然大有进步,但不有没有想过出去历练一番?”

赵重熙的心突突了两下,皇祖父这是要让自己去南疆?

他尽量用平和的声音道:“从前您便对孙儿说过,为君者最怕耳目闭塞,不通世事也是大忌。

孙儿自小便在山庄中念书习武,回京后又一直在宫里,的确很想出去历练……”

“臭小子想得挺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