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读书网 - 耽美小说 - 麟儿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2

分卷阅读22

    地步,就算他不再妥协、不再容忍,也挽回不了已经造成的伤害……便如这回,假如宸儿真有了什么万一,他就是杀了再多人又有何用?

一想到那种可能性,萧琰便觉胸口一阵紧缩,终于再真切不过地意识到了自己所谓「理智英明」的做法……究竟潜藏着多么大的隐患和弊端。

望着怀里神色犹带不平,对向自己的目光却始终充满着信任、亲近和孺慕的次子,帝王心下百感交集之余,亦不由生出了一丝庆幸。

「……你不仅是朕的麟儿,更是朕的福星啊。」

「嗯?」

这突如其来的感慨让听着的萧宸微微一怔,黑白分明的丹凤眼有些不解地眨了眨:「宸儿做了什么吗?」

萧琰笑着摇了摇头。

「你没做什么、也不需要做什么──宸儿只要努力把自己照顾好,对父皇来说就是最大的帮助了。」

「宸儿知道了。」

虽不知自己方才的感慨对父皇带来了多么大的冲击和影响,可见父皇神色并无不愉,萧宸便也不再多想,转而提出了从方才听完高氏之事后就一直挂在心底的疑惑。

「父皇,宸儿还是有些不懂。」

「怎么?」

「高如松既然这样坏,还收买了能进到紫宸殿里的人,为什么却只对宸儿下手呢?」

他这话问得婉转,其实就是不解于高如松既有不臣之心,为何不干脆「不臣」到底、直接对帝王下毒手,反而只将目标放在了自己身上。

按说这样的疑问多少有些犯忌讳,但萧琰本就是想尽早培养出爱子在政治方面的敏感度和判断力才会谈起这些,闻言自是不怒反喜,十分耐心地解释道:

「因为这么一来,事情的发展就不是他能控制的了──别忘了,这世上可不光宸儿有兄弟而已。若父皇不在了,高如松想拱你三弟上位,还得先过你几位叔伯那一关。」

此言一出,萧宸当即恍然。

一切还得从康平之乱说起。

先帝德宗生前共育有五子,分别是端仁太子萧璇、郑王萧珏、雍王萧琰、梁王萧璜,以及最年幼的楚王萧瑜。端仁太子出于中宫、少时便以仁孝名,以大昭立嫡立长的传统,在地位上自然是无可动摇的。只是随着康平乱起、京城沦陷,皇室并京中贵冑仓皇南迁,这位储君却在逃难过程中不堪重负一病不起,最终在缠绵病榻数年后撒手人寰,连一儿半女都未曾留下。

太子早亡又无后,德宗的精神也已大不如前,重立储君自然便成了整个朝廷除抵御外侮之外的重中之重。

在德宗余下的四个皇子里,郑王生母仅为昭仪,论出身乃是诸子中地位最低的,才识也极为平庸,基本不在朝臣们的考虑范围内;梁王则为西凉贵女所生,行事虽颇见机变,却因血统之故而为朝臣所忌。至于楚王,其生母容淑妃出身世禄之家,算是诸子中较为尊贵的,却毕竟才七岁不到……相较之下,当时已立下赫赫战功、母家亦为勋贵的雍王──也就是今上──自然是德宗诸子里最为出色的一位。

但人都有私心,即使大昭正值危急存亡之秋,最适合接手重任的皇子非雍王萧琰莫属,朝中主张立幼主──楚王──并设置辅政大臣的声音也从不曾减弱。楚王派以其母家容氏为主,在高如松领镇北军「归附」朝廷后更曾暗中与其联系图谋串联。只是还未等双方就利益分配上达成一致,料敌机先的萧琰便已先一步取得了丞相楼辉的支持,手中的卫平军更是连战皆捷、声势高涨。高如松见势不妙,当即放弃了与楚王派的合作;楚王派势单力孤,帝位的归属至此自然再无悬念。

以萧琰的能耐,只要他在位一天,诸王便有异心,也很难掀起什么风浪来;可若萧琰出了事,就算已立了太子留了遗诏,诸王怕也是不会甘心将至尊之位拱手让给尚且年幼的侄子们的。

换而言之,不论高如松对萧琰如何忌惮,在获取足够确保皇三子萧宜登位的力量前,他不仅不能对萧琰动手,还要尽可能保障这位帝王的安危。

仅仅是迎高崇华入宫,萧琰便稳住了高如松这个手握镇北军的军阀,更藉由皇三子萧宜的诞生断绝了高如松与诸王合作的可能,便是以身为引,如此谋策,仍教蓦然想明一切的萧宸一时心驰神往,佩服万分。始终不曾由父皇身上离开片刻的目光,也因此更添了几分明晃晃的崇拜。

看着爱子用「闪亮」形容都不为过的双眼,尽管萧琰提起这些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丰功伟业,仍不由有了那么几分飘飘然……好在他毕竟是自制能力极强的人,很快就控制住了这样的情绪,同爱子总结道:

「你是父皇唯一的嫡子,这个身分既是你的倚仗、也会为你带来许多的凶险。父皇一直以为自己能够将你庇护周全,所以不想让你太早接触这些阴谋算计,怎料……好在你得了岐山翁的传承,有了治愈身子的可能,否则父皇当真难辞其咎了。」

「父皇……」

「但正像你说的,若让坏人知晓你身子能好,只怕便又要伺机朝你下手了。所以你平时不论起居作息、行事言谈都要十分小心,千万不能让人知道这一点,知道吗?」

「宸儿明白。」

「明白就好。」

见次子确实懂了自个儿的意思、于政治权谋方面亦颇有灵性,萧琰感慨之余亦倍觉自豪,便不再提这些,转而让人送了纸笔上来,趁宸儿精神尚好接续着进行起了例行的蒙学──

第六章

自打那日由父皇口中得知了那盘桂花糕的真相、和其后名为「高氏」的祸患之后,萧宸心底就一直记挂着这件事。

他虽不认为自己有办法解决连父皇都觉得棘手的难题,可相比于从头到尾都被蒙在鼓里的前生,重来一世、父皇态度上的转变,却让萧宸在倍觉振奋之余,亦不由萌生了几分「自个儿也该做些什么、方得不负父皇如此期待」的使命感。

所以他开始在闲暇时设想起能用什么样的方式解决高氏之患,同时努力回想上辈子高氏一系和镇北军之事究竟是如何落定的……只是前者费了他许多功夫,最后也只得了一个「需得从长计议」的结论;而后者么,上辈子的他被父皇保护得太好,就算长大后多少猜到了那盘桂花糕十有八九出自于高贵妃的手笔,也是在一切尘埃落定之后了。所以对于高氏的败亡,他只有些许片面且稀薄的印象。

萧宸只记得事情发生在他十二岁那年,先是高如松「暴病身亡」、接着是部分镇北军不听将令无旨而动、被继任的镇北大将军撤职查办……最后,深宫中的高贵妃因痛失兄长哀恸过甚一病不起,终至药石罔效郁郁而终,只留下了当年才十岁的皇三子萧宜。

前生与高氏相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