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读书网 - 言情小说 - [红楼]娇女迎春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85

分卷阅读185

    帝本来就不想看到他,二来,贾政不过是贾琰的叔父,哪里能管到贾琰的头上去?就是贾政十分乐意,贾琰自己也介意。

因此,很快贾母和邢夫人两个坐在了感恩堂的正堂之上,而皇帝则歪在了感恩堂西套间的罗汉榻上发呆,贾琰则坐在一边。

贾琰也不多话,只是拿着一支白犀尘坐在边上的绣花墩上给皇帝赶虫子。

好半天,皇帝心头的怒火才压了下去,转头看见贾琰神飞天外,只是这手里不曾停,忍不住伸手揪了一下贾琰的耳坠子,道:“想什么呢?这么出神?”

贾琰回过神来,道:“自然是在担心我父亲啊。”

“庆荣侯?”

“是。”贾琰压着手指头,道:“虽然说我们家的庄子多集中在京畿道和齐鲁,但是豫州也不少。哦,对了,林meimei在豫州就有好几座庄子。而且之前为了鸡鸭养殖,我们的庄子都是靠水的,因此若是京畿和豫州发大水,这几处原来近水的庄子肯定先出事儿。我这会儿也不求多的,只求人没出事儿就好。只要人还在,庄子什么时候再弄都行。”

皇帝这才想起来,似乎的确是如此。

他道:“可是朕听说,你们家的田地如今都不种稻米,而是种了莲菜之类的不怕淹的作物?”

贾琰道:“万岁可问对人了。姑爹旧年的笔记里面就有这样的记载,说是某地本来有山有水还有湖泊,年年风调雨顺,是个难得的好地方。结果某年来了个好名的官儿,为了政绩一味填湖造田,结果,没几年时间那地方就开始闹水灾闹干旱。那本笔记上还有人注明,说一处地方要有山有水才是好风水,而且要凑成好风水啊,这山要多少水要多少都是有定数的。若是水太少了,风水就坏了,就会闹灾害!这水灾和旱灾还是小的,严重的时候就会闹蝗灾!”

贾琰说这话的时候,何尚侍早就把那本笔记取了过来。

贾琰连忙打开来,把那注解翻给只给皇帝看,又道:“后来,我又翻了一下史书,结果发现,在汉唐之时,黄河流域就很少闹灾害。您看唐书上写的,唐时关中一带多好啊,草木茂盛,水草丰美,林木漫山遍野,风光秀丽,可是现在呢?那里只有一片黄土!我想着,是不是人为的毁了黄河的风水,这才导致黄河年年闹灾……”

皇帝当年也是在宫中接受大儒们的教养的,哪里会不曾读过史书,当时就直起了身子。

“所以,你们家把那些水田往下挖,可是为了制造湖泊?退耕还湖?”

贾琰笑道:“也许是我痴心妄想,但是,好歹也是我的一点心。其实我更想做的,是把黄河的河床往下面挖。说起来,公输班也用过这个法子呢。”

其实贾琰也知道,就是她的上辈子,国家使用中的核电站就有四十几座,电力资源极其充沛,加上科技高度发达,甚至海中造岛技术都非常成熟了,国家才开始使用大型机械,把黄河和长江里面的河沙和淤泥用大功率设备吸取出来,运走。就是用这种方法,让网络里面提了二十几年的设想成了真,后来有关百年难得一遇的洪灾这类的报道才渐渐少了。

这里头花费了多少年,寻常百姓能够看到的起码也有七|八年时间吧?

这个时代在科技上肯定是比不上贾琰的前世的。可是事情是人做出来的。

就拿黄河来说吧,黄河中下游的河道不是只有一条,而是有好几条。黄河今年会从这条河床上过,来年就有可能从别的河床上过。所以,百姓们今年在黄河的那条河床上种庄稼,洪水一来,就只能逃到另外的河床上继续种庄稼。

这就是黄河边的百姓们过的日子。

而这种生活肯定是非常非常艰辛的,有的人背井离乡选择离开,唯一的理由也是:我怕了水了,我不想再看到水了。

贾琰想做的,就是把这些现成的河床往下面挖。

虽然这个办法很笨,消耗大,花费的时间长,也许一二十年之后才能够见效,几乎可以说只有国家才玩得起来,可是对于治理黄河来说,这有可能是唯一能够成功的法子。

至于能不能成功,还有可能性……

贾琰从来不会小看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别的不说,就是放到她的前世,她小的时候,长城也是非常了不起的壮举!连现代科技也畏惧的壮举。

别的不说,那些建造在悬崖上的公路,好些也不是现代工艺完成的,而是百姓们用最普通的扁担和锄头完成的!

至于贾琰说的公输班,其实就是鲁班。根据民间的某个传说,鲁班为某地造桥梁,因为水流很急,就在河床上挖了几个大洞,降低了水流的速度,最后成功地建好了桥梁。贾琰也不知道这个传说是不是真的,还是别人栽在鲁班的头上,但是,她跟人求证过,的确有这样的法子。

换而言之,就是不是在河床上打洞,在两岸退耕为湖,一样能够对减缓洪水流速有益。

其实这个传说,皇帝也听说过。只不过,他听说过,却不能做。因为天底下的国土虽然名义上是他的,但是买下那些土地的使用权和经营权的百姓如何用这些土地,他完全没有指手画脚的余地。

而且贾琰说的这个法子,里面的花费也绝对不是一个小数目。

要么,国家拨款,但是这样一来,肯定会对国家财政财政造成极大的压力,甚至一不小心就有可能引起王朝的倾覆。

要么,就是让贾家这样的人家来做。但是,好端端的,谁家钱多烧得慌?

更加简单的说,朝廷早就有人提议这么干了,但是这本章还在福宁殿的密档里面锁着呢。国家之所以没有这么做,是因为国家眼下没有这么高的技术储备,也没有这么多的财力。

第136章

这里才送走皇帝,贾母就堵在了贾琰的感恩堂里:

“娘娘,您,您说的可是真的?您,您要把黄河的河床往下挖……”

贾琰道:“如果真的要做成此事,需要的不仅仅是大笔的钱粮,还有国家的倾斜。至于投入,最少也要一万万两白银。根本就不是一家一人可以负担得起的。”

贾母听说,这才稍稍安心:“这么说来,娘娘也只是说说?”

贾琰道:“我现在不过是向万岁提了个建议而已。具体要怎么做,需要钦天监的配合,也需要各层官员的集思广益,并且要一再讨论才能够进行,根本就不是随随便便可以开始的。”

只不过她已经通过贾赦还有林家,开始了最初的准备。

没错,那些庄子,对于贾琰来说,只不过是开始。如果有无数的跟她有一样的想法的人集合起来,大家集思广益,也许能够少走很多弯路,但是,真的要做到,这不是简简单单的事儿。

只不过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