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读书网 - 言情小说 - 闺华记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843

分卷阅读843

    有三天休沐的日子,谢涵只好作罢。

小月知道谢涵一个人在家,倒是隔三差五会过来陪陪她,此外宫里的夏贵妃偶尔也会打发人来接谢涵进宫说说话,谢涵问过夏贵妃皇上为何还不把那枚解药拿出来给朱渊吃,因为正月里她已经偷偷问过龙泉寺的方丈大师,大师说皇上已经找他验证过,那的确就是一枚解药。

可惜夏贵妃也不明白皇上到底是何用意。

好在没多长时间,李尧一家进京了,梁茵知道新月和谢涵交好,便在赵王府附近买了一处宅子,倒是方便了两家走动。

说是走动,可由于谢涵仍是在孝期,她除了进宫一般很少去别处,因此大多数时候还是梁茵带着新月来看她。

端午节的时候,谢涵听到了两个好消息,一个是朱泓首战告捷,他们的战船装扮成商船击沉了对方两艘大船,并活捉了对方一百多号人。

还有一个好消息是顾錾带着人刚在松江府那边布好防线,结果就赶上了倭寇撤退,于是,他直接来了一个瓮中捉鳖,把这二百多号人全部关了起来。

这四百来号人已经由朱栩命人向倭国递交了国书,命他们用白银十万两来赎人,否则的话一律发配去充当徭役。

不知是不是这两次战役让倭国见证了大夏的实力还是别的什么原因,总之,倭国还真派了使者过来,不过他们的目的不仅仅是这四百来号人,还有一份请求开放松江府海禁的国书。

朱栩倒是在谢纾的手札中看到一点,好像说什么海上丝绸之路,意思是海上贸易逐渐代替了陆地的丝绸之路,如此一来不但会带动开放城市的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也会带动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

至今朱栩还清楚地记得彼时看到这段话时并不是很明白这段话是什么意思,现在想来这段话应该是明远大师说出来的,是后世人的经验之谈。

可开放海禁毕竟不是一件小事,尤其是在倭国的要求下开放海禁,凭什么呀?

拿不定主意的朱栩命人把谢涵接进了宫。

第八百九十六、预料之外

朱栩当然不是指望谢涵能拿出什么好建议来,而是想从谢涵的嘴里打听些明远大师和徐氏第一世的事情,毕竟谢涵是和这两人接触最多的人。

朱栩依旧是在御花园的凉亭见的谢涵,谢涵并没有听明远大师和徐氏提过什么海禁的事情,但她也记得父亲的手札里好像提到过开放海禁的几大益处,其中有一点谢涵记得很清楚,说是后世曾经有这么一个朝代因为闭关自锁后来被好几个外夷合伙用长枪大炮打开了海上的大门,结果本来一个相当富裕的国家从此后变成一个满目疮痍的乱世。

别的谢涵不清楚,但谢涵清楚一点,大唐盛世期间长安城里是一个相当开放的国度,在此定居的外族人不少,不光有西域的,还有很多东瀛人。

当然了,相比较而言,东瀛人比西域人少多了,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起,汉人渐渐有“胡化”的风气,饮食和衣着都和西域人兼容了不少。

但唐朝却对东瀛的影响不小,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鉴真大师东渡东瀛,不仅传授了东瀛人佛学,还传授了他们医学和工艺技术等,东瀛人尊称他为过海大师。

因此,谢涵揣测倭国这次之所以要求开放松江府,可能是觊觎夏国的火药,只怕还有投石机,因为火药单靠投掷是绝对达不到投石机的效果的。

“那你的意思是到底这海禁是开放还不开放?”朱栩本来被谢涵说的有点动心了,可谁知最后谢涵又来一个对方觊觎他的火药和投石机。

那还行?这不是引贼入室吗?

“回皇上,倒也到不了这么因噎废食的地步,我记得我父亲的手札里提过一点,好像这火药是被什么西方国家先研制出来的,也就是说肯定有别的国家生产火药技术比我们还好,早晚会用于战事上,与其等到那个时候他们用长枪大炮敲开我们的国门,还不如现在开放海禁互通有无。还有一点,我听马世子夫人说过,洋人喜欢我们的丝绸、茶叶和瓷器,他们想和我们做生意,他们手里也有我们没有的东西,比如说宝石、琉璃、好像还有些羽毛制作的衣料等,具体还有什么臣妇不清楚,但臣妇觉得互通有无是一件好事,比如说我们和鞑靼,现在的海宁和赤城据说比两年前繁华多了。”

“话虽说如此,可倭国朕不放心哪。”朱栩摇了摇头。

谢涵一听就不知该如何接言了,她不过是一个安居内室的女子,虽然读了几本书,可见识和阅历毕竟还是差得远。

而皇上就不一样了,他做了这么多年的皇帝,自然比谢涵更清楚什么叫牵一发而动全身,开放松江府绝不是一件简单的小事,牵扯到后续麻烦相当多。

“罢了,你回去吧,朕再跟大臣们商议商议。”朱栩见谢涵也说不出什么有新意的话来,颇有点失望。

谢涵跪安起身,刚走两步,忽又想到什么,转身说道:“皇上,东瀛不过是一个弹丸小国,想来还不足以为惧,不如趁着这会我们能腾开手,使劲把它打疼了,以后它再上岸来扰民时就得掂量掂量,这和我们对鞑靼是一个道理。”

说白了,鞑靼人不就是仗着顾霖死了才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挑衅大夏吗?这次把他们彻底打没了,连恩和这个后上位的人都知道疼,因而他们也就老实了。

见皇上听了不语,似是在思索什么,谢涵又道:“臣妇听说倭寇每次上岸的最多不过是数百人,臣妇倒有一个建议,不如东南一带靠海的渔村尽量往大一点凑拢,也像我乡下老家似的弄一个村墙,他们这几百人是决计不敢深入我们腹地的,有个村墙,倭寇想进村祸害也难,而我们的人想对付他们也容易些,毕竟我们还有简单易cao作的十字弩呢。”

朱栩听了眼睛一亮,这倒是一个主意。

把那些分散的渔村聚拢到一块,人多力量大,如果有村墙,再加上十字弩,对付几个倭患肯定要容易些。

还别说,朱栩果真听从了谢涵的建议,命人给东南各省的巡抚下达了沿海一带渔村迁移合并的旨意。

至于那十字弩,朱泓到了东南一带便命人去造了,没几天就把样本发到了那些渔民手里,教他们如何用这个来对付那些近距离的倭寇。

也不知是朱泓他们的行为真的打击了这些倭寇还是朱栩经过朝会讨论最终答应了开放松江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