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读书网 - 言情小说 -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19

分卷阅读219

    学生会干部,毕业直接留校。

高考开始后他意识到工农兵大学生在学术上先天不足,主要求调到后勤部门,这几年在学校的基础建设上做也了不少的成绩。”

“原来他很有头脑啊。

我看他老老实实地跟在章丽雯身后,还以为他特别忠厚老实呢。”

“忠厚老实并不等于没有头脑,我们系的教学大楼维修工作他做得就很好,大家都很满意。”

“你倒是还肯为周华说话,我也不是说他不好,就是觉得这个人外表与实际不大相符,”鲁盼儿一摆头,“不管他们,我们俩儿把自己的日子过好就行了。”

杨瑾就笑着揽住了她,“我家盼儿说的对。”

过些天,鲁盼儿便听到赵新月向顾铁山提出了分手,尽管顾铁山写了好几封信承认错误,她也没有原谅,所有的信一封也没有打开,直接退了回去。

这些情况他们是从顾铁山的信中了解到的,他很后悔对赵新月的伤害,又向杨瑾承认自己做错了事,还决定再不找对象了,一辈子打光棍儿。

“顾铁山是很可怜,”不过同为女生,鲁盼儿更心疼赵新月,“她受到的打击很大,虽然她表面一直硬撑着,可明显不如过去爱说爱笑了。”

因为章丽雯在好几位同学面前提起她回绝了顾铁山,消息便传了开来,许多人都知道了,赵新月也特别难堪。

两边都是他的同学朋友,杨瑾两边劝,都没有结果,无可奈何,“过一段时间事情会慢慢变淡,他们也会不一直这么难过了。”

“但愿吧。

第168章骄傲的人

寒假里,杨瑾和鲁盼儿再次请了同学们来家里吃饭,这时候人最齐全,大家正好见见面,聊聊天。

同学中他们结婚最早,也最早有自己的房子,招待起来很方便。

顾铁山没有来,前些时候他悄悄休了探亲假,回家里陪陪父母就返回部队,并没有过来看老朋友们,到上海后才写信告诉杨瑾,然后就重新没了音讯,想来是不愿意与朋友们多联系。

赵新月倒是如约来了,见大家都在看电视便打了招呼坐在鲁盼儿身边,悄悄问:

“人是不是来齐了?

我数一数,看看杯子是不是够用?”

鲁盼儿估计着她想问顾铁山会不会来,可她是骄傲的人,却说不出口,只得转了个弯儿,便笑着说:

“人已经来齐了,杯子也够用,我昨天数过的。”

赵新月眼睛里飘过一丝遗憾,却又赶紧笑着说:

“你们家的日子过得还真好,竟然买了电视,还是十二吋的呢。”

电视是贵重的物件,九吋的五百多元,不过鲁盼儿做衣服挣了钱,便买了一台六百多的十二吋黑白电视机,“屏幕大一些,看着能清楚点儿。”

“毛巾厂有一个九吋的电视,每天晚上在大会议室播放节目,我去看过几次,确实比这个差不少呢。”

赵新月的父亲是毛巾厂的干部,就住在毛巾厂院里。

这时候电视还不多,寻常人家买的很少,但单位多半都有,到单位看电视就很常见了。

鲁盼儿一笑,“我过去也常带孩子去变压器厂看电视,觉得人太多,距离又太远看不清楚,才决定自己买一台的。”

正说着,节目播完了,屏幕上的影像也消失了,变成了“谢谢收看”四个大字,陈大为遗憾地说:

“电视节目太少了,我还没看够呢。”

“这还是过年时的加播,平时更少,只能在晚上播一会儿。”

杨瑾笑着说。

“要是能看一整天就好了。”

“你这是得陇望蜀,太过贪心。”

钱进拍拍陈大为的肩膀,“有电视可看已经很不容易了,整个胡同只有他们一家买了电视机呢。”

“再说,看一天电视,不是什么活儿也不能干了?”

蔡颖笑着说。

大家就都笑了,“蔡颖说的不错,一直看电视,不但什么活儿也干不成,大家也顾不上说话了呢。”

果然关了电视,大家聊得热闹多了。

蔡颖坐到了鲁盼儿身边,“章丽雯怎么没来?”

“她怀孕了,反应很重,出门不大方便,前些时候做衣服都是让周华送来的布和尺寸。”

不过,章丽雯不来,鲁盼儿心里倒是松了一口气,只怕同学聚会她与赵新月见了面再造成什么矛盾。

蔡颖虽然与章丽雯和赵新月都是同学,但却因为处境不同很少与她们在一起,反而与鲁盼儿来往最多,而鲁盼儿又不会随意传话,竟不知道那段公案,就笑着说:

“她本来就娇娇的,怀孕反应偏偏还很重。”

又提议,“过几天我们去看看丽雯吧?”

赵新月不愿意听到章丽雯,更不想去看她,就反问蔡颖,“听说毛巾厂出了子女接班政策,你就要上班了吧?”

蔡颖的父亲也是毛巾厂的职工,正好到了退休的年纪。

鲁盼儿听了替蔡颖高兴,笑着转过头,“这可是好消息。”

知青返城后,最难的就是安排工作,有了工作就有了固定的收入,还有随之而来的种种福利,一辈子都不必为生计发愁了。

“我们家接班的是我小弟。”

蔡颖低下头小声说。

“怎么是你小弟?”

赵新月不解,“你哥哥jiejie们的工作都解决了,总该轮到你了呀!”

“——他在家待业心情不好……”

“他在家待业心情不好,你待业心情就好吗?

要知道你下过乡,年纪也大了,错过这次机会,将来更不容易分配工作。”

“我小弟在家里又哭又闹的,我又有什么办法?

总不能跟他抢啊。”

蔡颖有许多话都闷在心里,平时不肯说出来,今天与老同学在一起忍不住了,“最近我时常后悔不该从红旗九队回来,家里人心里也应该这么想的。

我不回来,家里也不至于住得这么挤;接班名额自然就是小弟的;父母也不至于为难……”

“国家政策允许知识青年回城,你凭什么不该回来?

你也是家里的人呀!”

赵新月很替蔡颖不平,“当年下乡每家都有名额,正是因为我们去了别人才能留在北京呢。”

“我和你不一样,我是结过婚又离婚回来的,还带着一个孩子。”

所以蔡颖觉得自己不可能与赵新月一样理直气壮地住在家里,还接父亲的班。

“我家里人觉得我有口粮,能织毛衣挣些钱,而弟弟却没有别的出路,又担心他在家闲着学坏,还有他要是没工作就找不着对象……”

蔡颖摆了摆手,拦住还义愤填膺的赵新月,“接班表已经填好交上去了,我小弟过几天就去上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