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读书网 - 言情小说 -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214

分卷阅读214

    “梓恒醒了,”跃进笑着扛起外甥,到院子里围着桌子转,“我们要起飞了,上升!

下滑,现在开始转弯,接着盘旋,一周,两周,三周,好!

减速,我们降落了。”

最后梓恒就“降落”在桌子上,他开心地笑着,“这桌子可真好,还能降落呢。”

“你们还真会玩儿。”

鲁盼儿笑着抱了梓嫣出来。

梓嫣看到舅舅和哥哥,也伸出小手扑向桌子,然后如愿以偿地也坐了上去,四处望望,向大家笑了。

“我们梓嫣也觉得这桌子好。”

很快地,大家就都适应院子里有一张桌子了。

天气越来越热,晚饭时常就摆在这里,而鲁盼儿也会在这张桌子上裁衣服,毕竟这张桌子特别大,多大的布都能铺得开。

最近,缝纫活儿终于多了起来,先是王玉竹的朋友们,再以后就是打着消息找过来的,年轻姑娘们都特别喜欢这种宽松的格子衬衫,穿着舒服,瞧着时尚,又比友谊商店里便宜许多。

后来,就连钱嫂和她的许多同事也都来做了,她们顾虑“影响”在单位依旧穿蓝褂子,可下班后或者周末就会换上新衣服逛街、溜弯儿,人谁能不爱美呢?

每件衬衫手工费两元,鲁盼儿差不多每天都能做上一两件,挣到的钱很不少了。

虽然已经在北京买了房子,口粮也不必担心,可自己和孩子们毕竟没有北京户口,又要供弟弟meimei上学,挣到钱还是让鲁盼真正地松了一口气。

很快就到了暑假,丰收丰美直接从襄平县来到北京。

原本鲁盼儿打算回去接他们,但双胞胎坚持自己来,她也就答应了。

重新见到弟弟meimei,鲁盼儿特别高兴,“你们还真有本事!

这么小就能自己坐火车了。”

这两天她睡觉都不大稳,总怕出什么差错。

“我们已经十六周岁了,再开学就上高二了!”

接站回来的跃进就说:

“姐,你十六周岁的时候就开始带我们过日子了呢。”

鲁盼儿倒忘记了自己那时也只有十六周岁,只记得当年丰美生了一场病,与丰收两个不知所措的模样,还有跃进犟着一定要闹辍学……

转眼间,他们都长大了,最小的丰美差不多与自己一样高,鲁盼儿一笑,“你们学历都比姐高了,本事也大了,姐再没有什么不放心的了。”

“总要经历这一次,你才会真正相信他们。”

做为枕边人,杨瑾最清楚妻子这两天的不安,眼下便笑着宣布,“今天家里人全了,我们去饭店庆祝。”

丰美就说:

“在家吃吧,我们带了好多菜呢。”

“小春婶儿和修义叔打听了放假时间,特别送来一大袋菜和玉米,”丰收指了放在院子里的麻袋,“本来还有两只鸡,可是火车上不让带活物,只得让他们拿回去了。”

鲁盼儿打开麻袋,“哎呀,嫩玉米!

这菜也比商店里的新鲜多了!

我们不去饭店了。”

又分出一半交给跃进,“赶紧给蔡颖姐送去,嫩玉米放时间久了就不鲜了。”

中午煮嫩玉米,鸡蛋酱拌蒸茄子土豆,鲁盼儿吃撑了,躺在床上动不了,“还是老家的东西好吃!”

丰收丰美才从家乡过来,不觉得怎么样,跃进一向不大在意这些细事,倒是杨瑾最感同身受,“东西果然也好,但更重要的是有故乡的味道。”

他也早曾经插队落户的红旗九队当成故乡了。

吴九爷家送来的菜还真不少,一家人吃了三天,最后一大捆豇豆实在吃不了,鲁盼儿用开水烫过晾在晾衣绳上,“晒成豇豆干,留着冬天吃——今天中午我们去饭店吧,明天跃进就回去护校了。”

丰美帮着jiejie晾好豇豆,“我去商店买菜自己做吧,出去吃多贵呀。”

“我们在家吃就行。”

丰收也说。

以前提起到去饭店吃饭,双胞胎都会特别高兴,兴致勃勃地张罗着换上最好的衣服出门,鲁盼儿奇怪地问:

“你们怎么了?”

“上学要花很多钱,火车票也很贵,在北京哪怕吃一根葱都要花钱买,我们就想省一点儿。”

“谁告诉你们这些话的?”

“不必别人告诉,我们自己就想到了。”

自己离开老家,丰收丰美就开始自己交学费,买东西,坐火车……

他们知道的越多,也就越发的懂事。

“在北京肯定要比老家花钱多,不过姐挣的钱也多了呀!

每天做一件衣服就是两元钱,有时还要做得更多,算起来比变压器厂的职工工资都高。”

鲁盼儿笑着说:

“还有,姐夫有奖学金、又有稿费;哥哥的津贴每年都在增加,你们不要担心钱不够用。”

跃进拍拍弟弟meimei,“你们只管好好学习,别想太多!”

杨瑾抱起梓嫣,风趣地说:

“为了表扬丰收和丰美懂事了,我们今天一定要去饭店庆祝!”

丰收和丰美都笑了,出了门又问:

“姐夫,今天我们吃什么呀?”

虽说懂事了,可到底还是孩子,心里还是盼着出门吃好的,杨瑾就笑,“我们去同春园吃松鼠桂鱼。”

“松鼠桂鱼,是吃松鼠还是吃鱼呢?”

“当然是吃鱼,”跃进在空军,伙食特别好,也见识了许多,“松鼠桂鱼就是做得像松鼠一样的鱼,又酸又甜的,很好吃。”

“同春园是北京的老字号,差不多五十年了,最擅长做河鲜、鱼虾螃蟹,松鼠桂鱼是他们的招牌菜……”

“听你说的,我都馋了。”

鲁盼儿笑着带头迈进同春园。

“请进!”

一位穿着白色制服的店员热情地打开门,又笑着指引着大家来到一张桌前,“请坐。”

转眼捧来一本菜谱放在杨瑾面前,“请点菜。”

杨瑾就在座位上点了菜,钱还没收,店员就先送来碗筷,接着把一盘盘的菜端了上来。

平时这些儿活儿都是自己做的,店员送了过来,鲁盼儿很不自在,赶紧起身接菜,“我来吧。”

“您请坐,我来放。”

店员笑着将菜整齐地摆在桌上,“我们店里正在搞‘提高服务质量’的活动,希望大家能感到宾至如归。”

鲁盼儿才注意到店里到处挂着“提高服务质量”的红色条幅,可是,“我还有点儿不适应呢。”

“我们也是。”

家里人每年都要去几次饭店的,从没遇到过这样的待遇。

杨瑾毕竟见得多,“先前饭店就是这样的。

看来改革开放之后许多东西开始恢复了——客人们来吃饭,除了享受美味的食物,也应该得到良好的服务。”

他拿起筷子招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