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读书网 - 言情小说 - 七十年代之农门长女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28

分卷阅读128

    的境遇。

最近红旗九队的社员们最常闲话中议论的就是二龙了。

几十户人家的生产队,大家互相都很了解,二龙一直是不大招人喜欢的孩子,从他偷鸡之后,谁家少了什么都免不了怀疑他,在村里一直灰溜溜的。但现在一同上了高中的同学中鲁盼儿、陈建国和大龙早就辍学了;成绩最好的鲁跃进参军了;只有他进了化工厂当了工人。

在大家的心目中,有城镇户口,有工资,捧上铁饭碗的二龙是最成功的。

许多人便感慨不已。

后奶四处炫耀,还特别来家里吹了半晌。鲁盼儿理也没理,当初她就说过,两边各自过日子,再无瓜葛。二龙过得好,与自己一点儿关系也没有。

何况,她总觉得二龙那样的人,就算一时成功,总不会长久的。

第103章刘家兄妹

鲁盼儿从上海回来,将织毛衣的方法带到了红旗九队,但那时因为买不到毛线,社员们只是看看热闹,并没有人来学。

最近化工厂生产了大量的腈纶毛线,公社代销社也进了一批,再看到襄平县人找鲁盼儿织毛衣,红旗九队就开始流行织毛衣了。

学织毛衣当然要找鲁老师了。

乡里乡亲的,大家吃了饭便带着线和针到鲁老师家里,热热闹闹地坐了一屋子人,“既然城里时兴,我们也跟着学学。”

“很容易学的,”鲁盼儿热情指导大家,“我们先学最简单的上下针——小春婶儿,带线不要太用力,免得织出来的毛衣硬绷绷的。”

“可我手劲儿就是大,怎么办呀?”

小春婶儿虽然是能干人儿,但她性子急,怎么也改不了,是以鲁盼儿的毛活儿就是再多,也没找她做过。此时就接过针线,“看,应该这样,把手放松了,轻轻巧巧地一带,把线绕在针上——要一直放松,免得不均匀。”

“我再试试吧……”

“陈婶儿,你又漏了一针,要挑出来才行。”

“哪里漏了?我怎么看不到?”

“在这里,来,我替你挑吧。”

“眼睛花了,看不清楚了呢。”陈婶儿把针线递给鲁盼儿,笑着抱怨,“一连生了五个儿子,所有的针线活儿都要我一个人做。哪怕有一个女儿也好呀!”

大家就一起哄笑,“赶紧给建军、建国娶媳妇儿吧,你就不用学织毛衣了。”

“我也巴不得呢!”陈婶儿笑着,却再不提儿子结婚的话儿,压低了声音说:“你们还不知道吧?蔡颖搬到了吴家的新房子里了。”

“你不会看错了吗?”大家都不信。

“我原来也不信,可是一早我看见蔡颖从新房子里面出来的。”

“毕竟是夫妻,闹了一阵子,吴家低头了,也就罢了,一起好好过日子才是。”

大家都觉得蔡颖搬回去没什么,可是鲁盼儿却不大相信。送走大家,她便去了知青点儿。

蔡颖正在收拾东西,见了她就低下头,“你一定听到消息了吧?是真的。”

“可你怎么又答应回去?是不是有什么难处?”

“没,没什么,”蔡颖垂下头,“听说过几天生产队就来新知青了,我总不能再占着他们的房子。”

“若是因为没有住处,你就搬到我家,跟丰美住一起;再或者你就搬到鲁家的老屋,那边现在空着,日常用的东西也都在,随便住多久都可以。”鲁盼儿就说:“我们不怕吴队长!”

“谢谢你,我想好了,还是回去吧,毕竟再没有别的路可走。”

大家都说蔡颖已经回不了北京,又没法跟吴强离婚,自己一个人带孩子,就是跟着自己织毛活儿挣点儿,日子也艰难,所以就屈服了。

但鲁盼儿还是为她不值,“只要想办法,总会有路可走的。”

蔡颖低声说:“你要是可怜我,就还让我帮你织毛衣吧。”

“当然,我不会因为你回吴家就改变的。”但鲁盼儿心里还是不大舒服,便淡淡地点了点头。

队里果然来了新知青,公社的拖拉机将他们送了过来,三男两女,都在十七八岁上下,也都来自北京。

九队先前的几个知青,徐菲、顾铁山和章丽雯陆续走了,蔡颖嫁人,杨瑾结婚落户,算起来现在九队一个知青都没有,是应该来新人了。

新知青到来没多久就是秋收。

接着就到了分粮的时候。

每到这时节,全村人都要到队部里等候,会计小春婶儿把一年的工分的帐本都摊开来,又请了杨瑾帮忙一起算帐,最后算出了一个工分值。

总之,今年的收成虽然还是赶不上前年,但比去年要好——吴队长对田里不上心,可一村子的人都盯得紧,有这样的成果也算是满意了。

社员们的脸上个个露出了笑容。

只有吴队长一直沉着脸。

大家都说他因为想占知青点儿的房子没有占到,所以才不高兴呢。

他果然对新来的知青很苛刻,“每人交五十元钱才能发口粮。”

几个知青都懵了,“我们来插队,还要交钱?”

“当然要交钱!”吴队长对着几个知青大声嚷了起来,“秋收的时候你们什么活儿也不会干,还不如放农忙假的小学生!现在队里的粮食是社员们种的,总不能白分给你们吧!”

好像说的不错,但其实知青下乡插队,就是长大了参加工作了,就连户口也从城市迁到农村,哪里有再回家要钱的道理?

杨瑾便替知青们说话,“当年我们来插队,生产队分了一部分粮,又从公粮里先借了些,之后分了几年扣下,不如现在也这样吧。”

社员们便都想起了当年的事,“可不是?这办法正是大家一起商量出来的。”

可有些社员不愿意分知青口粮,毕竟粮食的总数是一定的,分的人越多,每人得的越少。吴队长的亲家带头反对,“凭什么分他们粮?不交钱就不分!”也有几个人应和。

几个知青初到农村就参加了最紧张最劳累的秋收,本来就觉得难适应,又遇到了这样的事儿,心里也是不痛快的。其中最聪明的小杜顺着杨瑾的话说:“如果队长不给我们分粮,我们没饭吃只能回北京——这可不是我们不想下乡,而是生产队逼我们回去。”

知青们才到红旗九队没多久,如果都回了北京,公社一定会批评自己。吴队长又不敢了,只得不情愿地答应,“就那么算吧,不过两年之内必须扣回来。”

知青们才到农村,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不会,这些日子杨瑾一直教他们干农活儿、打柴打水、升火做饭,此时帮他们争到了粮食后又嘱咐,“九队工分高,只要好好参加劳动,节约些过日子,两年能还清的。”

鲁盼儿看着吴队长的嘴脸很不屑,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