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u读书网 - 耽美小说 - (七五同人)大宋小吏在线阅读 - 分卷阅读187

分卷阅读187

    升到官民一家的高度,包拯就坐不住了,放下本来还在看着的公文,说道:“你详细说说。”

云雁回:“这就要从咱们的版面说起了……”

包拯心想,啥,连名字都起好了吗?还版面?

“嗯,你继续说……”

“分为八个版面,有城区的要闻,也有赤、畿县的新事,从各个方面都要有。解读惠民政策,刊登相关信息。更重要的,是报道一些各级官府举办或参与的有益广大百姓的活动……”

“在各级官府定下通讯员,负责采集各自境内的新闻并撰稿,或是提供新闻线索……”

“文艺板块,可以刊登诗词歌赋……”

“上稿量,纳入年终考核……”

……

这时候,云雁回还把自己制作的样刊拿了出来。

这是他自己按照现代报纸的格式排出来的,内容其实只是划了几条,象征有字,重在将各个标题拟了出来。标题就等于是浓缩的内容,所以一看就知道大概意思。

这些胡诌标题,便是类似于“三伏天开封府衙将捐赠出千斤西瓜”“乡民评出最美衙役,数十年如一日为民办事”“蟊贼入室盗窃,谁知里面住着御前带刀护卫”之类,各自对应政务、民生等板块。

这措辞,包拯看得哭笑不得,同时也感受到了吸引人的地方,比如最后一个,他真的很想知道要是真的发生了会是怎样……

因为这个时候邸报的性质,所以包拯自然不会说,我们弄得这么好,民众看不到真是浪费了。这个基本上和邸报一样,只会有官吏与读书人能看到。

但是云雁回如此一看,的确是有很大好处。建立了这样一个平台,那么很多以前默默无闻的好事,就能够更好的传播,让人得到一些心理满足,也激励其他的人,更别提与考核相关,能够加分了。

如此这般,的确有助于整个开封府的更加团结,以及激励大家多去为民做事,与民同乐。

并且,整个内容都是很正面的,也不敏感的,不会谈及更高层的国事,也不会刻意报道包拯的动态,搞得好像他在沽名钓誉,完全是为了整个开封府。

“是个好想法,官家那边多半也没问题。只是此报乃开封府之府报,枢密院必然无法编撰,却会审稿,必然得选出一位有能力的总编者……”包拯说着说着,发现云雁回正气鼓鼓地瞪着自己。

包拯有点尴尬,“啊,你要亲自来编吗?”

云雁回咬牙切齿地道:“您这不是,废话,吗?”

第132章不好意思,方才吹了个牛

为开封府报一事,包拯下一次进宫时,就把云雁回带上了。

进去的时候,恰好官家在同数位大臣谈事,包拯就叫云雁回在外面带着,自己进去。一看,里面不但有首相王芑,以及几位老臣,居然还有云雁回的舅舅郑苠郑知院。

包拯和大家颔首打招呼,然后待他们事毕后,将开封府想办府报的事说了一下。此事条理较多,所以他没有选择上书,而是亲自来讲。

恰好枢密院的人也在,竖着耳朵一听,立刻表达了一下不赞同。

包拯觉得很奇怪,你们办你们的邸报,我搞我的府报,到时拿给你审没有违法违例的地方就行了吧,犯得着反对吗?

枢密院的人表示,尼玛,你也知道要拿给我们审啊,本来我们就够忙了,这不是在加重我们的工作量吗?

包拯一想,好吧,那既然如此,不如给进奏院审?

按前朝的管理,其实邸报本来就是进奏院编审的,是本朝太宗时才改了制,进奏院只管发抄了。

枢密院的一听就知道包拯在怼他们,更是直摇头了。

包拯嘴一撇,就差没说出来那句占着茅坑不拉屎了。

仁宗撑着下巴,“唉,包卿这个主意是好的,只是枢密院的确……”

包拯冷不丁道:“不是微臣的主意,这其实是——郑知院,的外甥的主意。”

其他人都吓一跳,还以为他要说是郑苠的主意,连郑苠自己也从看戏状态转为惊愕,听到后面才知道是大喘气。大家不禁狐疑地看向郑苠,郑苠的外甥?这和郑家有什么关系啊?

连仁宗也想了好一会儿,然后想起来,云雁回那厮不就是郑苠的外甥么。这个云雁回,也太小心眼了吧,才被他说过没文化,回去就憋着要弄个邸报出来。主意是好的,质量能行吗?

郑苠显然也想到了这一点,顿时无语。

包拯,这是在现场拉人站队啊。

不过郑苠在旁边听得津津有味,其实也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于是当即说道,“这孩子不学无术,但是还算尽忠职守,能够有心为开封府做些事。”

把郑苠拉下水,成了一个开始,在双方拉扯下,其他人也纷纷湿了裤脚,不得不参战。

仁宗默默看了半天,等他们吵累了,才淡淡道:“好了,依我看,此事是个好事,便允了开封府办。既然枢密院无暇,那就请位老翰林代劳吧。”

仁宗点的这位老翰林姓胡,当年以翰林学士知枢密院,年老后便潜心在翰林院做学问,带学生了,乃是两朝元老。如此一来,即便云雁回主编的邸报质量不行,老翰林也能看着点。

仁宗自问,他对云雁回这小子够好了吧?

而有了这么两重背景,便是枢密院的,也说不出什么来了。官家特批,但是批的人够资格,够身份啊,没得挑刺的地方。

仁宗当即就把胡翰林传了来,要和他讲一讲这个审稿的事情,人家是老臣,还是要问一下意见的。如果不愿意,他也不能强逼。

这时,枢密院那位又厚脸皮地表示,还没见过郑知院的外甥呢,叫来看看?

大家都是当官的,吵完立刻就能笑谈了。

郑苠笑了两下,“我也是许久没见到他了呢。”

因为郑凌的关系,很多人都以为他们两家已经和好——不过实际上,也的确缓和了很多。

既然如此,就宣云雁回进来吧。

待到云雁回进来后,大家才发现,郑苠的外甥如此年轻。

“唔,好像没在朝中见过,现在何处为官,什么官职啊?”枢密院的问道。

云雁回给长辈们行了礼,老老实实回答:“临时工来的……”

包拯在旁边顺口补上了临时工的意思,“就是我招来的,无品无级之小吏,也没有参加过科举。”

众人:“……”

什么情况,郑苠家的小辈是要逆天啊,又是进翰林图画院的,又是去开封府做小吏的。

仁宗微微笑:还没有让大家知道,不但没参加过科举,其实连书也不曾读呢。不过,人就是想办报纸,怎么了?

关心了小辈没一会儿,